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神学论文

浅谈赵紫宸思想中的“平衡”观念

2016-07-22

杨联涛 

赵紫宸先生(1888年2月14日-1979年11月21日),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的一位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神学教育家、诗人。他是一位深受当时西方哲学和神学影响,而又毕生致力于中国本色神学研究的神学家。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智者,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哲学思辩的理性之光,而他又是一位感情奔放、信仰笃诚的基督徒。他生平适逢中华民族危亡的多事之秋,故他的思想总是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脉搏紧紧相扣,并在时代的变换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思考,努力寻索着中国教会的前进之路,他以“息息前进”的不懈努力作为他的信仰人生。他的神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戏,而是针对时代的问题,提出的信仰诠释,并努力寻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

赵紫宸的著述甚丰,涉猎甚广,他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挑战与问题作出了信仰深思,在不同的经历中对信仰、对神学作相应的调整与反省,本文简简述他思想中的“平衡”观念,以期给今天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些思考。

1、理性与信仰的平衡

信仰与理性,往往被人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一提到信仰,一些人就联想到迷信,非理性等。因为宗教本身带有很大程度的情感和神秘等非理性成分。因此,在今天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理性充分展示在人类各种活动中并得到肯定的时代,如何让信仰成为人生命的需要,实现基督徒的人生价值,这是今天教会传福音所面临的挑战;同样,相信上帝全能的主宰,圣灵的奇妙引领和启示的基督徒,如何理解和接纳非信徒理性活动中所包含的上帝的作为与智慧,这是基督徒能否融入社会,成为世上的盐和光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这也是今天神学思想建设也好,基督教中国化也好,必须面对的课题。

长期以来,追求所谓属灵的基要信仰使一部分基督徒产生了理性无用的误解,不少人坚持:唯独信仰,不需理性。认为神学也是无用,只有信仰才是唯一。这种观点听起来很“属灵”,也有一定的市场。这种所谓“属灵”的代价是丧失了许多向人见证美好福音的机会,使个人的信仰走向偏狭。

对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信仰超乎理性、信仰反乎理性、信仰与理性平衡等。这些认识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着一定的意义,也有着相应的背景。从这些关系中我们看到,理性与信仰总是有关联的,没有一个人的信仰没有理性的参与,奥古斯丁认为理性与信仰可互相提供养料,他说:“理解你可以相信的,相信你可以理解的。” 安瑟伦也说:“信仰寻求理解”,同样理解是为了更好的信仰,赵紫宸所说:“难道信仰的人不从理性么?可以不用理性讲上帝么?上帝是理性之源,信仰的人必须遵从理性,亦必须用理性讲上帝;但是信仰的人不愿入迷,不愿盲从,而要求切实知道理性的限制,与理性可以达到的程度。” 任何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只有一些教义,而没有自己的经历,也没有一个人在信仰的经历中不经历自己的思考和挣扎,最终理解而接纳、相信。信仰是需要经过个人的思考和经历,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亦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古人、死守传统,而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成长。一个有生命力的基督徒,必须经历不断成长的过程,这过程就是个人在理性参与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否定,又不断肯定,从而完成从道理的开端进到完全的地步。如果一个人只是信,而不管信什么,那就是迷信;如果一个人说只要信上帝、基督就行了,而不管信的是什么样的上帝和基督,那就会导入极端甚至异端。因此,信仰没有理性的参与,是盲目的、危险的、无法进深的。当然,不要信仰的理性也是没有生命,没有方向和归宿的。在赵紫宸看来,神学是要理性才能清楚阐释的,信仰与理性是统一的,是互相补足的,信仰有所不达,理性也有所不能,但信仰与理性结合,在不同的层面上丰富对上帝及其真理的认识,在理性之上接连信仰,在信仰之中参与理性,才能帮助我们建立健全的完整的信仰。

赵紫宸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传统,人民努力寻求治国之方的时势中,以理性来诠释基督教信仰,把圣经中一切不合理性的成分一概否定,这是他为解决当时基督教所面临的危机所采取的方法。今天来看他的思想,似乎有些太过了,这是他那个时代所决定的,早期他高举理性,对人过分的乐观,使他的人论理想偏离了现实教会及社会的状况,以至于难于实现,就如海市蜃楼。他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所能够理解的范围,也超越了人本身所能够承担的限度,人成了上帝,这是无法被人理解的,尽管他并不是要表达一种神学概念,只是要为处于危机中的基督徒指出一条通向上帝之路,寻求拯救国家之方。随着赵紫宸个人经历的转变,使他放弃了早期的理想,转而强调内心的信仰,这种转变同样使一些人难以理解和适应。这是他那个时代所决定的,是由当时整个社会的动荡,基督教在中国处于初始阶段,没有成熟的思想和组织,一切都在探索和形成之中所决定的。而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全然的改变,正确认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使二者平衡于基督徒信仰生活中,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生命的成长,也影响着教会的发展。教会处身于世,面对社会的问题,需要信仰的安慰与解释,也需要理性的参与和接纳,这样教会才会有活泼的生命力,并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力量,成为上帝在世界的美好见证。

2、信心与行为的平衡

信心与行为的平衡,是使徒们所关注的问题,保罗和《雅各书》的作者都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的论述;同时也是神学关注的问题,更是基督徒道德生活的现实问题。

许多弟兄姊妹都喜欢“因信称义”,“因信称义”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我们承受的救赎之恩,是上帝白白赐给的,借着相信在十字架上为人牺牲的耶稣基督,上帝就称人为“义”(注意不是已经是义人了),更准确的说是:上帝就恢复了人与他自己的合宜关系,但若就止于此,只要信就够了,或者以信废行,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雅各书》的作者呼吁人在信之后要将看不见的信用看得见的行为表达出来,因为有信心没有行为,尤如身体没有灵魂一样是死的(雅2:26)。信只是基督徒生命的开端,要得到救恩,除了相信以外,实无他法,但要进入完全,并在基督里得着更全备的拯救,却是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功夫。借着信心在生命中见证基督,活出基督,以行为证明自己的信心。赵紫宸用“以信为直”作为基督徒的人生目标,有了信心,还要加上相应的行为,在世上活出一个“信”者应有的生活。一个已经相信的人,必须用来自上帝的能力实现耶稣基督的完全,享受与耶稣基督一同奔向永恒完美进程的快乐。

信心与行为尤如硬币的两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基督徒对于社会的意义就在于从基督信仰里所发出的行为价值。在赵紫宸看来,基督教无他,基督也,他说:“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人格的精神,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人的使命,特别是对于现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发扬我们自己的信德,表彰所信仰的基督。” 这是他对那个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前途的见解。在今天也不例外,效法基督,学像基督,以自己的道德行为表彰基督,表明自己的信心,是上帝对历史进程中人的要求,是基督徒表达自己信仰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光和盐作用的必须途径。

大凡宗教都与伦理道德都有一定的联系,对于一个信仰者来说,相信某种教义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实行那种教义所规定的宗教道德,而这种宗教道德涵盖着一般的社会道德。基督徒是教会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如何使这二者的身份自然有机的统一,就是基督徒如何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要求施行于世的问题。这就需要基督徒美好行为的见证。对基督徒的认识不是看他每天花多少时间祷告,背得多少圣经,是否常念“主啊主啊”等词,而是看他能够多少程度上实行基督关于爱、公义、怜悯的教导。信仰是内在的别人无法看见的个人的需要,而行为是外在的基督徒生命的自然流露,是社会的需要。

赵紫宸一贯强调人的道德与人获救的重要关联。他在救恩观中对“成旨论”和“同一论”的论述,强调了人的努力,强调救赎的行程,纠正了人在上帝面前只是被动接受救赎之恩的消极救赎观。用“以信为直”消除了因信称义所引发的因信废行的误解,使人在经过基督的救赎之后,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上帝永恒的创造之中,实现人生的至善。上帝的救赎因人的参与和努力才有意义,才发生功效。因为救赎是一个动程,不是一个决定了的结局,上帝借着耶稣基督为人打开的通路,需要人自己去行走。

信仰是双向的,上帝从上而下的拯救,给人开了从下而上的路径,人需要对上帝已经成就的救恩作出自己的回应,并且人的回应和努力也是“作成得救功夫”不可少的因素。因信而有美好的行为,才能更好享受与上帝协作的救赎行程之美。

3、今生与永恒的平衡

参与社会服务,是基督徒对上帝的仰望和顺从。从旧约先知到耶稣基督,到历代圣徒,他们一直是所处社会中的良心,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把对社会的参与视为神圣的使命,始终关注着社会的非正义现象,扶助软弱,宣扬真理,宏扬真善美。基督教会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也常常成为一股积极的力量,许多基督徒以基督舍己爱人的精神融入到社会的事业中,在政治、经济、教育、医药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以他们的美好生命见证了基督教的价值。

作为中国社会中相对少数的群体,基督徒如何来见证蕴含于教义内的社会价值?社会参与为基督徒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信仰什么样的宗教,都不能不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消极、避世、自义、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狱的狭隘思想是不能与现实的社会相适应的,因此,对于社会的参与度,就成为检验基督徒信仰的试金石。基督教历来有着对于社会参与的美好传统,马丁路德以“因信称义”作为改革的口号,否定的是以人的行为作为“获得上帝恩典与否和多寡之讨价还价的法码。” 而不是否定真诚信仰所流露出来的真实善行。他肯定了世俗工作的神圣性,形成了“将上帝无限的恩典与属世生活和勤奋工作而蒙福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新教神学理念和价值观。” 加尔文受其影响提出了“天职观”的思想,消除了工作之等级及圣俗的界限,肯定了基督徒对于社会参与的神圣性。基督徒在上帝所安排的职业中尽心努力,就是完成上帝神圣的呼召。因为“基督徒对于社会的服务和关怀本身就是源自信德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信仰的意义是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参与到团契中,积极服务社会,这是基督徒的人生意义。不服务社会,不进入人群,就不能显出信仰的真义,就如灯是为照亮别人而存在,是放在灯台上而不是放在斗底下。基督徒是上帝在人群中的见证,就如保罗所说,是一封向众人介绍所信之基督的“荐信”。一个独善其身,只讲个人修行的宗教,是不会被社会所认同,也很难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

在一些基督徒心目中有意无意还存在着一种界限:属世与属灵。他们按自己的理解把世界分为属世和属灵,与信仰有关的就是属灵的,好的,与信仰无直接关系的,就是属世的,不好的。带着这样的偏见,使他们不愿意或不屑于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事业或活动,这是基督福音无法广传和非信徒无法正确理解基督教的原因之一。丁光训主教曾说:“他们(那些不信的人,笔者注)在教会之外,却不在上帝之外。”宇宙万事万物都在上帝之内,“道成肉身深深影响人们和宇宙的整个生活,没有哪一个领域不受基督恩典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存在所谓属灵与属世的界限,就能帮助基督徒以自己美好的行为参与到社会服务中,特别在中国基督徒还只是少数的情况下,参与社会服务,建立人间天国,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是基督教获得理解、认同、尊重的必须功课。

基督徒信仰的归宿在永生,在天国的实现,但耶稣教导我们的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描绘的却是一幅人间天国的美好画景,这是基督徒奋斗的理想,是参与社会的人生意义所在。因为天国是他境的,也是此境的,是未来的,也是不断努力中的现实。在上帝旨意通行的地方,在充满上帝爱人之爱,行公义,好怜悯的地方就是天国。

赵紫宸在一切都在打破、又等待着建立的动荡时代,日夜思考基督教对时代当有什么样的意义,基督徒对于中国社会当有怎样的贡献等问题。因此,他指出基督教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基督徒对社会的参与,在于以建立完善的个人开始,从而建立完善社会的人格努力。他认为宗教不是一种玄学,更不是一些仪式,而是一种生活,是人对于宇宙全部的态度行为。 是长流的,向前的,未完全而向着完全行进的动程。 是寻求真理的那片苦心,是对大我——民族、国家——的那片忠诚。 他认为道成肉身的事件表明了上帝对人类社会的肯定与参与。强调了个人的得救与社会的得救是相辅相成的,认为绝对圣洁而不关注社会,不负起当负责任的个人得救是没有意义的。 “教会本身不但表显道成肉身的真理,并且更是表显有社会的道,成为信众团契的形体。道成个人的肉体,道亦成社会的肉体。” 关注社会是教会的神圣使命,因为教会是继续耶稣基督的逐渐成形的道成肉身,她的圣工便是使超越的基督教的道德,贯注于现实世界之内。 赵紫宸是十分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国家救亡运动的学者,“积淀在他意识深层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与自由主义神学辉映成趣,使他无法不关注社会。” 

四十年代后期,赵紫宸早年人格主义的理想难以在当时的社会实现,但他并未因此而失望,也没有远避社会,独善其身,而是从信仰的深处去关注社会。把个人的成长放入教会的成长中。他认为一个人是不能躲避于人群之外的,退隐躲避不是基督教的方法。 教会是处于世界这个大圆中的小圆,“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教会,一个健全的教会同样离不开社会。无社会,教会则成无皮之毛,而无教会,社会则成无灵魂之躯。” 他又说:“基督教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超越而内在的永恒世界,一个是流动而变迁的现实世界。本于上帝神性的至善至爱,在永恒的世界里扎根,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开花结果。” 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在现实世界活出永恒生命的见证,由教会开始影响社会,以人格的建立参与整个社会的建立。教会的见证就是以舍己、服务他人的牺牲精神继续耶稣的工作。赵紫宸毕生追求着个人层面的宗教经验与伦理生活和正视社会时代问题与国家重建的结合,因此,他能够在退而进到个人神秘信仰的深处的同时,也能出而融入于社会人群之中,关注着教会的成长,关注着社会国家的发展。他认为福音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个人人格的统一,跟随耶稣,服务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反过来促进个人的改造,人在这种关系中互相影响、彼此成长,从而达到社会国家的建立与成全。

上帝的国既是永恒的,也是历史的,而历史是人与上帝共同参与的进程。天国是不断演进的生活,是未来的,又是永远在面前的,已经成为事实的,天国在人群中,又在人爱人的事业中。 因此,天国是需要人努力建设的,作为基督徒,我们既盼望着那永恒的,完全脱离了罪的辖制的属灵天国,更注视着面前的,我们可以把握的世界,用耶稣基督的完美人格作为建立人间天国的目标,以关注社会事业,来迎接永恒天国的来临,因为天国不是突然的从天降临,天地也不是都要废去,乃是要更新,上帝等待人参与到这更新的过程中,这是上帝赋予人在世上的神圣责任。

4、爱上帝与爱社会的平衡

上帝是爱,爱是包容的,不是排他的,是分享的,不是保守的,是接纳的,不是拒绝的。这样一位爱的上帝是容易为中国人接受的、行动的上帝,因此,在中国处境中的基督徒,有这样一位爱的上帝,爱他人是基督徒当然的责任,也是基督徒融入主流社会的契机。上帝是宇宙的爱者,分享爱,不只是与我们的弟兄,而是与所有需要爱的人。人都是上帝按着他自己的形像所造的,都有权利享受和分享上帝的爱,我们无法拥有爱,除非我们与人分享,我们无法享受爱,除非我们愿意爱人。道成肉身的使命就是爱——舍弃自己生命以成全整个人类的爱,基督徒归信基督,被爱激励,不是据为己有,也无法据为己有,而是分享,使爱成为更多人的生命。

赵紫宸笔下的上帝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绝对者,而是一位人性化的,具体的位格,是充满温情的慈父。虽然,他在后期思想中,调整了对人与上帝间关系的认识,强调了人与上帝的不同,但他并没有把这位上帝推出人间,放到云霄之上。上帝是爱,有爱就是天国。基督徒所盼望的天国不是一个虚无的精神世界,而是上帝的爱所贯注的人群。上帝由人的信心而加给人有爱的能力。“上帝爱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这永生是上帝在爱中赐予的,也是在发扬上帝的爱中才能完全享有的。赵紫宸说:“上帝与上帝的爱住在心中就是生,因爱而为罪人舍生命是死,因死而自我与人同得发扬上帝的爱是永生”。 

基督徒在世界无法不与他物、他人发生关系,而信仰就是帮助人处于正常的关系中,其功用是“使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上帝,在别无他法可以发生交通的际会中,发生实在的关系。” 只有在爱中的关系才是和谐正常的关系,因为上帝是爱,信上帝,爱上帝,就当从爱人开始。道成肉身住在人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他成为人,不是为了全能,而是为了爱,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怜悯。” 他磨碎自己,喂养众人,如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赐给多人生的希望。这是信仰的实质——为爱而舍弃。耶稣以天国为事业,却从关心每一个人,特别是被人厌弃的社会底层人开始,在《路加福音》第9章12至17节耶稣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中,丁光训主教注意到:“当时,对于耶稣基督是谁,人们一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纷纭。但基督对于一切观点都很尊重。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群,是全人类,不单是人群中承认他为主的人。” 耶稣最关注的是人是否理解和接受并发扬上帝的爱,而不是人是否承认他为主。因此,他总是能够对任何人,包括不认识他恨他的人,甚至钉他十字架的人,都付出完全的爱,他相信,真正明白、理解和接受他爱的人,最终会认识他是谁并承认他为主。这是耶稣最智慧和最有能力的传福音方法。当我们向人满篇理论大讲基督教、大讲上帝,却没有爱的温柔、行动和表现时,又如何能够让人信服?!

信不只是信念,而是“信受”,是相信与接受的生活;信也不是一个界限,把自己与世界分离开来,只关注个人得救,或者独自享受从上帝而来的爱和恩典,而是与人分享;信更不是一个标准,以此评断不信的人,而是跟随耶稣舍己为人,服务人群,实现上帝爱人之爱的生活。赵紫宸如此定义基督教:“基督教是凭上帝在耶稣的生活里所显示的爱与爱的永生而实行的生活。基督教,换一句话说是上帝与人同居同行的伦理生活。” 一个基督徒,不管他的信仰有多么超越,又如何为着将来的荣耀而轻看现世的一切,但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分子,人有不可推卸的伦理与社会职责,这是人达到美好未来,进入他世界的必须经程。赵紫宸常说:“人生是友谊”, 友谊是彼此认识,心灵感通,到共生死的地步,就如耶稣为我们舍命,使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实现友谊人生,分享共同的爱与美好。赵先生的另一格言:“人生是圣礼”, 则是努力实现信仰与生活的统一。把对上帝的相信和对人的爱统一在基督徒生活中,就是平凡中的神圣。上帝是爱,这爱是赐人生命,引领人前进的爱;这爱是与人分享的爱,信这位上帝,最能表明这信的就是实现上帝的爱,与人分享上帝的爱。

上一页创建和谐教堂的途径之几点思考 ——兼论教会问题的分析
下一页《讲道集》征稿征订
浙江光盐爱心基金会 | 中国基督教网站 | 金陵协和神学院 | 国家宗教事务局 |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 |华东神学院 | 广东协和神学院 | 重庆市基督教两会 | 湖南省基督教两会 | 广西基督教两会 | 陕西省基督教两会 | 河南省基督教两会 | 北京市基督教两会 | 广东省基督教两会 | 湖北省基督教两会 | 四川省基督教两会 | 内蒙古基督教两会 | 青岛基督教两会 | 成都市基督教两会

版权所有:浙江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浙ICP备15043450号-1 管理后台
联系电话:0571-86686682 邮箱:183086131@qq.com 联系人:姜崇恩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