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字滚动

创建心灵神学 ——基督教中国化一种可能的途径

2016-07-22

汤士文

内容提要: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尝试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心灵会通的角度提出构建心灵神学是基督教中国化一种可能的途径。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在人心,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在人心中,而基督教认为神不远人,神在人心中,救恩的获得也是通过心里相信和口里承认耶稣作救主(罗109)。可见,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强调寻求真理的希望是回到自己的心中,真理就在人心内。中国文化是与基督教最接近的文化之一。基督教能够融入中国文化并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国文化的更新,增进国民道德,改善人心,革新社会,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关键词:道家  儒家  基督教  道在人心  心灵会通   心灵神学

 

引言

2014年3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有一段特别提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意义,他说:“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他也顺便提到2000多年来,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先后传入中国,但是,未提基督教中国化。如今学者们只要一提起中国文化就会想到儒、释、道,这说明佛教已经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基督教从唐朝的景教入华,历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明清的天主教和19世纪的基督教新教大规模输入,数起数落,历时弥久,尽管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然而,至今尚未被国人视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督教和佛教相比与中国文化结合得还不够密切,还不够中国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督教神学体系至今尚未建立。以下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进行一些思考和反省,希望能够为基督教中国化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从而让基督教在中国能够扎根中国文化,造福中国人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1.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想在中国生存、发展,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适应,相融合,实行本土化、处境化和中国化是必由之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道成肉身”充分反映了希伯来文化的“道”(דָּבַר,充满能力的上帝的话)与希腊文化的“道”(λόγος,上帝的心思、宇宙的理性)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基督教穿上希腊文化的外衣进入当时的希罗文化世界,几经碰撞与融合,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传入中国的景教虽然在中国也曾经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公元845年,武宗下令灭佛,景教亦受牵连,遭到禁止,内地的景教趋于灭绝,只有在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景教仍流行不辍。景教在唐朝有二百年的传播史,然而唐书上关于景教的记载均之为佛教的一支。五代和宋则没有关于景教的任何记载,直到13世纪的元朝,景教又重在中国出现,蒙人却称之为“也里可温”。同一时期内,罗马教廷和欧洲君主向中国派遣天主教传教士和使节,并由此引发的天主教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涓涓滴滴,时断时续,持续也不到一百年。元亡以后,起而代之的明朝崇尚汉族正统的儒家文化,并奉行海禁政策,不与欧洲通使达二百年之久。最终元代的“也里可温”在中国的传播也像景教一样以失败告终。唐朝的景教和元代的“也里可温”在中国传播的失败,反映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也说明了当时的外国传教士尚未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让基督教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正确道路。明清之际由耶稣会士推动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精通中国文化,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与基督教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他出于对中国人民的爱,借助于中国文化,尽力适应中国社会习惯,他将自己扮成拯救者而非破坏者,像使徒保罗那样“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并利用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媒介,因此,一度取得成功,可惜后来因为“礼仪之争”导致基督教在中国遭到禁止。到了近代随着1807年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不幸的是当时的传教运动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强迫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交织在一起导致中国人把基督教视为“洋教”,甚至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面临是与祖国和人民认同,还是甘为西方差会的附庸的重大抉择,多亏有中国基督教一批爱国爱教的先辈们在解放初期的1950年发起了三自爱国运动,割断了中国基督教与外国差会的关系,与祖国和人民认同,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踏上了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也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950年中国基督教的先辈们发起三自爱国运动,与祖国和人民认同,只是在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又如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教会自从1950年代发起三自爱国运动60多年来已经在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地“上下求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与成果,从1950年代的“三自”到1980年代的“三好”,再到1998年以来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中国基督教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这也是当年中国基督教的先辈们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的初衷与愿望所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吴耀宗先生早就意识到自传不是一个在短时期内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件长期的事业。他说,所谓自传,不只是“什么人去传”的问题,而更是“传什么”的问题。中国的教会,已不再需要外国宣教士去传教,这是一个显明的事实。但中国的信徒应当传什么呢?中国的基督教是从西方传来的;中国的宣教人才,大半是受过西方神学的训练的;中国基督教的读物,大半是西方著述的译本。若要真的“自传”,中国的信徒就必须自己去发掘耶稣的福音的宝藏,摆脱西方神学的羁绊,清算逃避现实的思想,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神学系统;这样,我们才能把耶稣的福音的真精神,表现在新中国的环境里。吴耀宗先生60多年前所说的这段话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所说的自传和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神学系统到今天还没有完成。吴耀宗先生对于神学及神学院的工作十分关心。1952115日,他在圣公会中央神学院结业典礼上应邀演讲,题为“怎样创造基督教新神学体系”,提出了他对建立中国基督教新神学体系的一些设想,大意为中国教会过去在神学上过分强调上帝的超越性,而忽略了上帝的内在性,今后对上帝的内在性应予以重视。这一见解得到了丁光训主教的赞赏,丁主教说:“我至今认为,吴先生在上帝观上批评片面强调上帝对人世的超越,突出他内在于自然,内在于历史,内在于人民的运动,在神学上和政治上都有启蒙作用和解放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上帝不仅像吴先生所说的内在于自然,内在于历史,内在于人民的运动,而且也内在于人心。以下本文将从上帝内在于人心和构建心灵神学的角度来阐述基督教中国化一种可能的途径。

3. 构建心灵神学是实现基督教中国化一种可能的途径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在人心,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在人心中,而基督教认为神不远人,神在人心中,救恩的获得也是通过心里相信和口里承认耶稣作救主(罗109-10)。可见,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强调寻求真理的希望是回到自己的心中,真理就在人心内。它们都强调人的心灵是发现真理的所在,这是二者的相通之处。详见以下的分析:

3.1中国文化认为真理在人心中

这里所说的“心”并不是指人体的“心脏”这个器官,而是指与人的理智或推理相对的心灵的直觉和领悟。中国文化不论是道家文化,还是儒家文化都强调寻找真理的希望就在人心内,要到人的内心去寻找真理。这并不是有些人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强调人的心灵直觉的领悟也是人类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不是单靠理性和知识学问的探求,正如17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的数理科学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acal, 1623-1662)所说:“人心有其理智,那是理智所根本不认识的;我们认识真理,不仅仅是由于理智而且还由于内心”。以下我们简要地分析作为中国文化两大主流的道家和儒家是如何强调从人的内心深处通过内观反省,去除私欲,不假外求来寻求真理。

3.1.1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不远人,道在人心中,而不用到远方去寻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总原理,存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如果能够内观返照,除私去欲,自然了解。所以不出户外,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看窗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则。出户愈远逾迷惑,所知的理也愈少。所以,圣人不出行远求,天下的事理就可以知道;不观察外界,自然的法则就可以明了。不造作施为,万物就可以化成。所以,老子认为道不远人,道在人心,在老子看来,“道体即心体,因此,不待远求,即可以举众理而应万事的”。庄子也说:“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所说的“一”也是指万事万物的总原理。这个总原理就在我们人的心中。一言以蔽之,道家认为道不远人,道在人心中,真理在人心中。

3.1.2儒家

强调仁义礼智的儒家文化认为仁义礼智就在人心中。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用今天的话来说:“仁是高远不可及的吗?我要仁,仁就来到了!”。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有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也就是说,仁义礼智皆根于人心,如果顺其性而养之,即成为善人。他所谓的“仁”其实就是人的本心,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本善即是本心,可是人往往因为见利忘义而失去了本心。孟子还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用现代的话来说,平天下的道理就在眼前,却偏要向远处去求寻;平天下的事情极其容易,却偏要向难的一边去求寻。只要人人亲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天下就会太平了。 因此,孔孟都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也就是人的善性,原本都在人的心中,可是由于人的私欲的迷惑蒙避而失去,所以,要通过学习、追求把它们找回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文化都强调认识真理的途径是回到自己的内心,通过内观反省,去除私欲,发现真理,因为真理就在人心内。

3.2基督教认为上帝在人心中

3.2.1上帝无所不在

基督教的《旧约圣经》认为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人无法逃避的,正如诗人大卫所说:“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1397-10)。上帝透过先知耶利米宣告说:“我岂为近处的上帝呢?不也为远处的上帝吗?”耶和华说:“人岂能在隐密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耶和华说:“我岂不充满天地吗?”(耶2323-24)。由此可见,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上帝。所谓“上帝”其实也就是真理,真理是上帝的别名。正如基督教的神学大师奥古斯丁所说:“哪里闻到真理的气息,上帝就在那里”。他又说:“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真理”。尽管有人否认上帝的存在,然而,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真理的存在,而真理就是上帝。真理只有一个,正如上帝只有一位,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是依靠主观的夸张,而是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上帝是真理之源,也是真理的导师。

3.2.2上帝离人不远

上帝既然是无所不在的真理,所以,上帝离人并不遥远,而是近在咫尺,就在人身边,正如诗人大卫所说:“耶和华(上帝)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你在我前后环绕我,按手在我身上。这样的知识奇妙,是我不能测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诗1391-6)。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在亚略巴古向雅典人布道时曾经说过,其实上帝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他又引用希腊诗人的话说:“我们也是上帝所生的”来说明上帝离人不远(徒1727-28)。先知但以理说,上帝是掌管我们的气息,管理我们一切行动的上帝(但523)。上帝的道也离人不远。上帝曾经透过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说:‘谁替我们过海取了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这话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申3011-15)。由此可见,上帝的道也离人不远,就在人心里。

3.2.3上帝在人心中

既然上帝离人不远,上帝就在人心里,人就没有必要四处去寻求上帝,而应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求上帝并发现上帝的临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帝在人的心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内心发现上帝,因为上帝是圣洁的(利1144-45191-22026),所以,心灵污秽的人不能够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上帝,除非他或她洗心革面,离恶行善,痛改前非(诗511-10),正如奥古斯丁所说,人要发现上帝必须要清心,好让我们周围的神光得以射入。我们若能如此谦虚和洁净,经过多年之后,必能达于宗教的真正目标和精髓,也就是“拥有活的上帝”。因为上帝是良善正直的(诗258),所以,诡诈、阴险、邪恶的人不能在自己的内心发现上帝(诗541014),只有那些内心清洁,心地善良正直的人才能够在自己的内心发现上帝的临在(诗243-5;摩514;代下1911)。主耶稣所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8)。内心清洁是发现上帝的前提条件,而要做到内心清洁不是单凭人自己的努力,而是要透过基督的救赎、真道的洁净(彼前122),以及圣灵的圣化和更新(彼前12)。《效法基督》的作者托马斯·厄·肯培精辟地指出,真正属灵的人是在心灵中与上帝同行,且不受任何外来情欲的束缚。

3.2.4用心感知上帝

纵观《圣经》和基督教的传统,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心灵既是寻求上帝的适当工具,又是人寻见上帝、获得拯救和敬拜上帝的所在。《诗篇》的作者说:“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几时得朝见上帝呢?……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上帝,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421-25)。诗人大卫也说:“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我心紧紧地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我”(诗6315-68)。以赛亚先知也向上帝说:“夜间,我心中羡慕你,我里面的灵切切寻求你”(赛269)。上帝透过先知以赛亚指责他的选民以色列百姓说:“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赛2913)。到了新约时代,耶稣基督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上帝的更全备的启示。他说:“上帝是个灵,所以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约424),当法利赛人问耶稣说:“神的国几时来到?”时,他回答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0-21)。使徒保罗说,他是用心灵和良心来侍奉上帝(罗19;提后13)。保罗认为得救之道在于人心里相信、接受耶稣作救主(罗109-10)。这都告诉我们,人的心灵才是寻求上帝、发现上帝、侍奉上帝和敬拜上帝的适当工具。正如帕斯卡尔所说:“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

3.2.5用心找到上帝

人的心灵不但是寻求上帝的工具,也是人能够发现上帝,找到上帝的所在。人只有在心灵中找到上帝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正如奥古斯丁所说,上帝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上帝里面,便不会安宁。上帝在人内心的临在是如此深入和奥妙,而奥古斯丁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并认清上帝的临在。他说:“不要外求,回到你的心中;真理就在人心内”。奥古斯丁也曾经一度到身外去寻找上帝,但是,他没有找到,直到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了上帝。他在《忏悔录》中向上帝说:“我在身外找寻你,我找不到‘我心中的上帝’”。他又向上帝说:“看哪!你原在我内,我却在我外,在我外寻找你;你一直与我在一起,我却不和你一起”。奥古斯丁对于上帝与人的接近有超乎寻常的感受。他认为上帝并不遥远,上帝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人的心中,而人心却远远离开上帝。人只要回心转意,归向上帝,和上帝在一起,便能获得安宁。奥古斯丁认为,当人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上帝,便是找到了人心灵的家园和归宿,找到了真理之源,找到了生命的活力,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人在找到上帝的同时,也会在上帝里面找到了自己。正如奥古斯丁所说:“如果我不在上帝之内,我也不能在我之内”。托马斯·厄·肯培也向上帝说:“我从前错误地专爱自己,就丧失了自己,但如今惟独寻求你,且专一爱你,我就已经同时得到了我自己也得到了你了,也因为那爱,我就更加自视为无有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强调人的心灵是发现真理的所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强调道在人心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强调仁在心中,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在人心中。虽然,道家的道、儒家的仁义礼智和基督教所说的道不可混为一谈,但是,它们都强调真理在人心中,不要外求,要回到人心中去寻求。这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一个共通点,在这个共通点的基础上基督教可以与中国文化进行对话、沟通与融合,构建心灵神学。正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本土化的,中国化的强调只向心觅,不向外求的禅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基督教同样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与中国文化心灵会通的心灵神学来净化、滋养和重生中国人的心灵,促进中国文化的更新,增进国民道德,改善社会风气,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最后,本文以一首小诗《神在人心》结束:身是主圣殿,心为神居所。何处寻求神?神在人心中。

上一页“尽诸般的义” --从耶稣的一生看国法与教规
下一页从古代教会史中看教会的牧者角色
浙江光盐爱心基金会 | 中国基督教网站 | 金陵协和神学院 | 国家宗教事务局 |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 |华东神学院 | 广东协和神学院 | 重庆市基督教两会 | 湖南省基督教两会 | 广西基督教两会 | 陕西省基督教两会 | 河南省基督教两会 | 北京市基督教两会 | 广东省基督教两会 | 湖北省基督教两会 | 四川省基督教两会 | 内蒙古基督教两会 | 青岛基督教两会 | 成都市基督教两会

版权所有:浙江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浙ICP备15043450号-1 管理后台
联系电话:0571-86686682 邮箱:183086131@qq.com 联系人:姜崇恩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2号